移动互联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概述:
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以共建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抓手,以培养移动互联开发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将真实的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的场景融入到实训室之中,为师生提供一个虚实结合的"工作场景",匹配以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技能。
本解决方案立足于行业的用人需求,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共同进行学生培养。面向移动互联软件项目管理、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和移动互联应用软件测试等岗位,全面培养德、智、体、美、群综合素质,并让学生掌握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的专业知识,移动互联典型行业应用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能够从事移动互联软件前后台开发及测试等相关工作,并能适应全球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方案特色:
联想教育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分析,企业用人的调研和人才能力的剖析,从一个专业的用人企业的角度,设计了完整的"移动互联开发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5个对接"的要求。
专业与产业对接:联想教育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对移动互联开发专业进行详细调研和反复论证,确保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符合产业的要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联想教育在做课程开发时,整合了内部HR体系,确立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同时又联合了美国计算机行业协会(CompTIA)和香港职业训练局(VTC)等国际机构,共同梳理出职业标准,确保课程与职业标准相吻合。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联想教育在教学法开发方面,联合了国内众多高校一起研讨,设计出"CDIO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和扩展)教学法,确保教学过程符合移动互联开发行业工作过程的标准。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联想教育设计的"移动互联开发专业体系"既符合高校学历教育的规律,可以完全移植到高校教学过程中,同时又符合工信部、VTC和CompTIA等认证机构对工程师认证的标准,确保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拿到相应机构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联想教育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了"乐学习""乐校友""乐就业"等众多的线上线下教育服务项目,为联想移动互联开发专业的学生提供持续性的学习与就业服务,确保联想移动互联开发专业的学生可以终身学习。
课程架构
联想移动互联开发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一方面遵循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兼顾了企业在用人需求上的专业性,将校企合作的元素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接受“准职业人”的熏陶和培养。

以行业热点、成功案例分析、名人故事等为切入点,通过大讲坛、专场交流、微信推送、IT行业专家讲座、行业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生源对于移动互联网等专业的兴趣和信心。
以培养学生的项目经验、就业心态、就业能力,以行业真实的项目应用,模拟真实场景,利用CDIO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法,按照角色、能力、任务进行拆分和设计实践类课程。
引入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课程。以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所需岗位素质起点,自第一学年开始介入,旨在唤醒学生学习自主性,并传递联想企业文化。
联想与校方共建校企双主体的"工作室"。吸引企业进驻工作室,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支持学生创新与创业,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以工作室的形式去锻炼学生、服务企业,实际参与企业项目,支持学生在合作企业群内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将毕业生向联想合作企业、专业招聘公司进行推荐,通过线上联想校企合作就业专区、线下专场的模式,一起提供毕业生就业途径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采用项目式管理,与联想集团及其合作伙伴进行技术研发,并互设工作站,定期互派员工进行驻站交流。共同进行教育教学设备进行研发,并进行推广。
实训室建设理念及特色
在移动互联开发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联想强调"理论+实战",良好的实战训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打破传统观念,建设"软硬结合"的移动互联开发实训室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训条件。在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课程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可以在实训室模拟的场景中,进行项目化的实战训练,提高实际软件开发能力。

根据内部功能和场景的差异,将分为五大功能区域:
移动互联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区:结合实训用开发平台、网关、智能模拟沙盘(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用于行业应用APP的开发实训,理想状态下在实训区(如图2所示),每组环境可供5人使用,共10组,组内空间采用环形设计,保证5人视线可以灵活切换到学生讲台以及师讲台,且无遮挡。每组配备白版一块,供组内讨论使用,如图3所示。
会议室:模拟企业的APP项目开发工作环境,用于项目开发的分析、设计和研讨等专题研讨活动(小规模、短时间研讨利用组内白板,在组内进行,会议室可容纳2组、10人进行两组间研讨)。
讲台区:分为学生讲台、教师讲台两部分。学生讲台面积大于教师讲台,在实训课程中,为每一名同学提供更大的舞台,在实训过程中全班研讨,每组代表发言,以及最终总结均在学生讲台上进行,教师在教师讲台上进行点评。
茶水间及图书角:将茶水间与图书角为学生交流及休息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