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热烈祝贺全国数字商贸产教融合发展大会胜利召开!
海澜苏信人才孵化中心
校村、校地共建
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绘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点睛之作”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发表者: 发布时间:2021-03-29 13:41:30 浏览量:

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成为课程思政的缘起。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指示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面,是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阐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更坚定、目标更明确,课程思政的认识最终成型。近年来,全国高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逐步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形成生动实践,结出可喜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集中概括为“九个坚持”,这为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赋予了课程思政理论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为“一二三”的框架。“一”是指一个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二”是指“两大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三”是指“两个体系”和“一个体制机制”,“两个体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个体制机制”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一二三”框架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阐明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逻辑,为高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赋予了课程思政方法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要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除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要调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进行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与学关系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教师在育人中的直接主体地位,首先在教师群体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课程思政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再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育人的再认识,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是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三者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实现教育主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构成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课程思政是把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推动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精髓要义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好“所有课堂”这个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

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治校方法论的转变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成为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高校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由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实践创新。

创新高校党的建设实践。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学校是总体设计者,学院、系(部)是重要推进者,专业(负责人)是直接组织实施者,专业教师是具体实践者。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要将支部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关联起来,实现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教师有想法没思路、想干却不知道如何切入的难题。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虽然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是直接的组织者,教师党支部仍要发挥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引导的作用,积极推动和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把相关育人要求融入党支部活动,积极搭建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破解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难题。

创新“三全育人”格局建设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为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建设提供了抓手。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高校通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产生辐射带动效应。高校党政工团等职能部门通过服务于教学工作,创新途径、搭建载体,与教学部门一起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高校将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坚持思政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衔接的全程育人格局。围绕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作用,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形成多方参与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求教师把“课程”与“思政”简单拼凑或叠加,也不是课程的“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旨在通过打造教师“三项基本功”,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盐”溶解到立德树人各门课程“食物”中,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统一。这其中,“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建设难点,“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是建设重点。教师通过挖掘再融入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课堂教学再设计,本身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能力,驱使教师自觉将师德规范和要求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并通过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持续改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更好地教会学生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和智慧。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先行先试,全方位行动、有步骤推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在教职工中形成广泛共识。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对自己产生了积极影响,认为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有明显提升。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学校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入手,逐步深化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学校党委加强统筹规划,各二级党组织引领指导、组织推动,教师党支部具体落实、全面推进,广大教师聚焦“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夯实“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基本功。同时,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入手,探索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方案,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郁氛围,实现育人主渠道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所有课堂转变。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学校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入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作为全面性基础性工作,推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校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自觉把立德树人纳入职责范围,明确育人导向,落实育人要求,发挥好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党政工团全员参与的育人局面。学校建立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意识形态主旋律。意识形态重在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立德树人成为意识形态主旋律。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大力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北京实践、北京革命历史资源、学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立德树人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用党的建设作保障的育人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韩宪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北京联合大学原党委书记

 

Baidu
sogou